宋朝冷门诗人,在亡国后写下一首小诗,短短4句成千古名作
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
回顾两宋的历史,虽然会感叹其经济、文化方面不菲的成绩,但更多的还是意难平。
尤其是赵宋经历“靖康耻”南渡之后,本以为会知耻而后勇、奋发图强,不料却毫无进取心,终究在百余年后,重演了国破家亡的历史。
1271年,忽必烈改元建国,乱了几十年的北方,迎来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“皇帝”。
登基后的忽必烈为了建立不世功勋,南下灭宋已成板上钉钉之事,只求安逸不求进取的赵宋,再也无法挡住这浩浩汤汤的大势了。
1272年,襄阳陷落;次年鄂州陷落,元军顺流而下,在丁家洲击败了南宋最后的精锐水军,南宋都城临安,再也不安了。
只是当初面临金兵,赵宋还能往南逃,凭天险还能偏安;可遇到了志在南北一统的忽必烈,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的赵宋,这次又能往哪逃呢?
1276年,南宋幼帝出城投降,宋朝名义上宣告灭亡。
1279年,元军与宋朝最后的兵力会战于崖山,宋军寡不敌众,十万军民跳海殉国,忽必烈最终统一天下。
虽说“能行中国之道,则为中国之主”,但赵宋养士三百年,有很多人不认可蒙元的统治,始终心念故国,以自己的方式在抗争。
郑思肖就是这么一个人。
郑思肖,出生于理宗淳祐元年(1241年),一身文人风骨,善画能诗;他深知官场的蝇营狗苟、尔虞我诈,在太平时不屑于争名逐利,只是潜心研学;
当元军攻宋时,他却多次亲到临安,不顾自身安危,用诗和檄文怒斥肉食者之过,滥权误国;上书天子,建言献策,希望整治官场,救国救民;
只可惜,他的赤胆忠心,在这个无可救药的朝廷,总归是错付了,所以南宋灭亡了,他也成了亡国之人。
郑思肖本不是这个名,“思肖”两字是亡国后所改。“肖”字通“赵”;并且给自己取字“忆翁”,取号“所南”;日常坐卧,也是要向南背北;这种种做法,无一不是表达他对故国的怀念。
“欣欣从北俗,往往弃南冠”,说的是南宋灭亡后,文人纷纷投入了新朝的怀抱,郑思肖却坚决不仕新朝。
“纵遇圣明过尧舜,毕竟不是亲父母。”
在他看来,忽必烈纵使圣明,但毕竟不是汉家天子。赵宋宗亲著名画家赵孟頫本是他的好友,但赵孟頫却投向了元朝,这行径让郑思肖深感不耻,毅然决然的与之断交,终生不再见面。
郑思肖喜欢画画,尤喜画兰,他画的兰花在当时的评价很高;亡国后郑思肖的兰花有根却不见土,有元朝的官员逼他画,郑思肖怒不可遏“头可断,兰不可画!”
因为无根的兰花,寓意南宋失去国土根基,故土不复存在。
他也喜欢写诗,他的诗中也常含有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。今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笔下写了一首脍炙人口、流传千古的佳作。
《寒菊》
郑思肖
花开不并百花丛,独立疏篱趣未穷。
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。
这首诗用字简单,述物日常,非常好理解。
“花开不并百花丛,独立疏篱趣未穷”
菊花在风霜凛冽时开放,不屑于百花争奇斗艳,只是静静地立于疏篱旁,情操意趣并未衰穷。
这里说菊花“趣未穷”,说明开放在萧瑟寒秋这样的环境,菊花不仅没有自怨自艾,并且有种自得其乐,趣味无穷的感觉。
“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”
菊花宁可在枝头上枯萎,怀抱着清香而凋零,那迎风而立枯萎的花瓣,也断不会被吹落到北风之中。
菊花凋谢后而不落,在这里菊花被赋予了坚贞不屈、不愿媚俗的象征意义,是咏菊的千古名句,历来被人赞颂不已。
其实我们清楚了郑思肖所处的时代坏境,知道他的为人,很容易就读懂这首诗背后深意。
郑思肖其实就是托物言志,那不与百花齐放、遗世独开的菊花,就是自己孤高自许、卓然超群的品格。
尽管自己远离繁华的人世,独孤生活,但是也别有一番乐趣,远比那些蝇营狗苟之人好太多了。
“抱香”,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,“北风”,暗示北方来的统治者。
那即使凋谢也不与北风共舞的菊花气节,其实就是表明他不与世俗同流的决心,也是那士可杀,不可辱,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。
这首诗都通过咏菊来表达了诗人崇尚高洁、坚贞不屈的情操,全诗壮烈激昂,字字掷地有声,警示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不要媚俗、不要随波逐流,要有坚定的爱国信念。
END
每天一起读诗不迷路哦!
设置方式见下图,赶紧加星标吧!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